
草长莺飞四月天,各地的疫情渐渐趋于平缓,每个省市陆续迎回援鄂的勇士,春天似乎真的来了。

街头的烤鸭店又排起长队;
早晚高峰的堵车又回来了;全国学校陆续、分批次开学;
宁静的咖啡馆又响起了熟悉已久的旋律;
沉寂了两个月的景点后,又重迎来人头攒动;
踏青的人漫步在一派莺歌燕舞岁月静好当中。
仿佛间,城市又恢复了2019年以前的样子,除了要佩戴口罩外。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我们的城市重新开启了播放键”,我并不赞同一场疫情仅仅是被摁下暂停键又重新播放这么简单。
我们脑海里定格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为拼博奋战在一线的各岗位英雄位的感人画面,武汉居家人民开窗齐喊“武汉加油!”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声音响彻云宵。为正在复苏中的城市祈祷,也应该看到:我们盼望的恢复之前的生活,已经回不去了!

在多年后回顾,会不会惊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原来在2020年的春天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这次疫情,令人们意识到免疫力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乃是身体的本钱。
一是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坚持适当运动可以使人精神饱满,保持活力。运动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或出去跑步,唱歌、跳舞、做家务都是运动,重要的是有规律的生活。
二是心态:健康包含情绪的健康,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保持生理上的健康。名望、财富、才智、快乐,所有的一切均赋于健康之上的,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凡事看开一点,焦躁与忧虑也就少一点,对健康的助力非常可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饮食:庄子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容易对身体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而“不时不食”,按照时令来食用菜肴是古人的智慧。因为疫情,不少人学会了自己做饭,更加认真地对待一日三餐,自己做的更有食材本真的味道,也更为健康。
四是卫生:将疫情期间养成的居家消毒习惯继续沿袭,须知有一些疾病是由环境的不洁所引起的,把居所打扫干净不但可以防止病菌的滋生,也会使人心情变好。
疫情停工下,开始焦虑房贷车贷的现象。人们开始反思是否有必要过度超前消费,在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捉襟见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疫情无情地戳破了靠透支消费支撑表面光鲜的生活,而我们的资产需要更有规划一点,平时多做规划与储备,向家庭备用金、个人医疗、养生方面倾斜。
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疫情之后,大家会更多地接受线上购物,采取无接触快递方式。更多的网络商品销售会推动现代物流发展,除了超市,实体店更多的成为展示陈列、用户体验的现场。

一批小微企业面临无奈的消失,疫情对旅游业、餐饮业、商业的冲击异常残酷,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将有更多的行业受到影响,企业想生存下去必须多头并进,以更灵活的生产经营方式来应对巨变。
中国人习惯于人际的亲密关系,酒文化的盛行让人热衷于酒桌聚会,信奉酒桌能解决一切,但疫情不禁令人深思:平时的社交是否全部有必要?社交距离是指什么样的距离?
社交未必是为了获得某种实际利益,能获得舒缓与愉悦、丰富生活、拓宽眼界也是有意义的社交。但一堆人胡吹乱侃,胡吃海喝,头疼宿醉,毫无结果的低质量社交,并无意义。

因为疫情的原因,人们开拓了微信拜年、线上办公、网上祭扫等线上社交。人们发现:原来对不太熟悉也无意结交的人可以保持理性的疏离感,对待社交会更冷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在疫情中引发家长们热议的是“上网课”。网课的形式有视频录播、直播等多种多样,还有各类打卡:健康打卡、作业打卡、运动打卡,家长必须做全科目的辅导,打印作业纸、批改作业、听写生词、指导孩子背诵课文、计时计算等配合与协助。

宋庆龄曾说:“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所谓好学校,更需要家长的全面参与和全方位的配合,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对重视教育、愿意费尽心思与孩子一起不断学习、成长的父母。
人多戴口罩、排队隔一米、聚餐用公筷,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也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过去的生活习惯。
中国饮食文化主体属于“共餐文化”,大家乐于在用餐中品尝美食、笑谈工作、交流情感、洽谈商务等等。然而,桌餐这种礼仪活动却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是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大家用自己使用的筷子、勺子夹食并翻动着每道菜品,给“病从口入”创造了条件。中国是幽门螺旋杆菌致病、甲肝、乙肝等疾病的高发区,与我们的共餐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在共餐中使用公筷、公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餐桌革命”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这个餐桌不仅仅是公共大餐桌,也包括千家万户的小餐桌,真正关爱家人,就不能抱着在家不拘小节的心态,反而更要积极践行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倡议:所有人自觉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还社会一个健康愉快的环境!